注册| 登录
CN
EN

其他

首页 > 产品系列 > 研究报告 > 其他 > 正文

产品系列 / PRODUCTS

微信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 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 肇庆市,总面积 5.6 万平方公里,2017 年末总人口约 7000 万人,是 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 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大战略步骤。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 纲要》的发布,湾区城市应充分发挥各自产业优势及区域协同作用, 以创新为主导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湾区成为我国经济新增长极。


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现状和特征


1.粤港澳大湾区具有打造世界一流湾区的经济潜力

粤港澳大湾区的总体发展目标是要将该区域打造成为世界第四 大湾区以及世界级城市群,成为全球开放经济与创新经济的主要动 力。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 60%的经济总量集聚在入海口湾区,世界 75%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 100 公里的地区。目 前世界上主要形成了以东京湾区、纽约湾区以及旧金山湾区为代表的 三大湾区经济。其中,世界第一大湾区东京湾区经济总量占全国 GDP 的 1/3,该地区集中了日本的钢铁、石化、机械、电子、汽车、 造船等主要工业产业;纽约湾区除了是世界金融核心以外,也是美国 重要的制造业中心;而旧金山湾区则集聚了众多高科技企业 ,成为举 世闻名的科技创新中心。湾区以其优越的天然地理区位优势为城市群 发展带来对外贸易、要素流动、金融融通等经济开放的条件。

与这些世界发达国家的湾区经济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一定优 势。首先,大湾区 GDP 经济增速高于其他三大湾区,一直保持高速增 长态势。 其次,粤港澳大湾区 11 城占据 5.6 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 比三大湾区的面积总和还要大。相较其他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还享有较大的人口优势,充沛的人力资源可为湾区产业发展以及服务业升级 提供保障,同时也会形成巨大的内需市场。此外,粤港澳大湾区是全 球物流基础设施最发达的湾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和机场旅客吞吐量 要大于其他三大湾区,区域内的港口群、机场群、轨道交通网为人流、 物流的高效互融互通以及产业聚集发展提供了条件。

尽管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一定的优势条件 ,但与其他湾区经济相比 仍存在短板。 首先,与世界三大湾区第三产业占比超过 80%不同,粤 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占比仅为 64.9%。 其次,粤港澳大湾区世界 500强企业数量仅有 17 家,不仅少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与东京湾区 60 家 500 强企业更是相差甚远。 另外,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比重偏低,与美国、日本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差距较大,湾区 4 所世界 100 强大学都集中在香港,内地城市高校人才培养能力仍需提高。 此外,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着新旧产业动能转换 、创新产业升级等经济转 型问题。

2.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特征与分布

粤港澳大湾区 9+2 城市 2017 年 GDP 总值首次超越纽约湾区排在 东京湾区之后,综合经济实力已然成为世界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新引 擎。其中,香港、深圳、广州作为区域核心城市 GDP 远远领先于其他 城市,佛山、东莞作为第二梯队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其他城市与发达 地区仍有一定差距。

从各城市产业构成看(见表 1),香港、澳门经济以第三产业为 主。内地城市中,广州第三产业占比超过 70%,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将 凭借发达的第三产业优势继续发挥对外服务与贸易中心的地位 ;深圳 除了高科技制造中心优势外,金融、服务业、物流等第三产业也在全 国占据重要地位,与香港互联互通的优势将助推两地产业链整合与协作;佛山、惠州等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承担着广州、深圳制造业转 移的产业布局任务;相较于其他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较低的肇庆 、江 门等地区第一产业仍然占比较大,未来可在第一产业上发展现代农 业,在与其他湾区城市协作基础上逐步完善第二、第三产业。

1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产业结构

城市群的经济联结是建立产业集群的基础,从城市产业定位出发 进行区域经济集群规划将更能准确把握区域发展状况 。本文根据大湾 区内地 9 市 2017 年主要产业经济统计数据编制了大湾区优势产业表(见表 2)。其中,深圳在电子信息制造业遥遥领先,东莞、惠州排 在之后,三座城市在产业链上形成有效互补。佛山机械/装备制造业 增加值排在首位,地理区域相近的佛山肇庆已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 效应,未来将成为湾区城市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广州在汽车、 医药制造行业中领先于其他城市,汽车制造业作为广州市的传统优势 产业,资源高度集中,而医药制造业发展迅猛,成为广州市产业经济 新增长点。深圳市医药制造业也较为发达,以广州、深圳作为中心辐 射的医药制造业产业带正在形成。在第三产业的核心金融业方面, 深圳行业增加值高居榜首,但与纽约、伦敦、香港、上海、北京等国 内外金融中心城市相比仍然存在明显差距,行业增加值仅相当于伦敦的 1/3、纽约的 1/7,金融业整体影响力和辐射力还有待提升。在粤 港澳大湾区规划中,深圳香港将在金融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推 动建立深港两地金融长效性合作机制、探索创新型金融市场。此外, 深圳将积极发挥在产业金融方面的优势 ,为大湾区先进制造业、战略 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促进金融与产业有效 结合。

2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 9 市主要产业行业增加值(亿元)

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产业集群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创新发展区域。从现状及趋势来看,大湾区加快创新产业发展机遇与 挑战并存。

1.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目标与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城市产业集群建设的重要试验田,将会 成为中国迈入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标志 。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相 比较,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口规模、经济总量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 在一定优势,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其中,行政区域的分割造成资源配 置低效率与过分竞争,过去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中同质化竞争的现象仍然存在,城市融合度不高。此外,大湾区规划将涉及两种制度 、三 个关税区、三种法律,如何在不同的制度框架下实现生产要素跨境流 动、资源整体规划将是今后大湾区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因此 ,大 湾区规划的提出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的概念 ,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共 同发展的目标基础上进行区域整合,实现以创新经济为驱动、城市群 协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模式。

在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结构性转变的新发展思路下,发展创新驱 动型经济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共识,成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推动高质 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全球创新中心硅谷的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创新型经济提供了范本,大湾区城市创新整体定位应对标旧金山湾 区,打造下一个硅谷。根据硅谷当地智库硅谷联合创投发布 的《硅谷指数 2018》,硅谷各项创新创业指标已成为加州乃至美国 经济发展引擎。其中硅谷(包括旧金山)地区占据加州 15.3%的 GDP、 71.5%的风险投资、74.6%的天使投资以及 54.5%的专利数,作为区域 乃至全球创新中心集聚效应明显。粤港澳大湾区对标硅谷,在打造创 新型产业经济集群过程中有其自身优势与挑战 。总体来说,广东省整 体创新能力一直以来都居于全国前列。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报告》,广东省创新综合能力 2017 年首次超过江苏省排名全国榜首,2018 年蝉联第一,在研发投入、技术转移以及创新载体等多个方面 领先于其他省份,研发投入经费总量连续两年保持全国首位 ,已成为 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全省在企业创新、创新转化绩效以及 创新环境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在创新源头的综合能力如知识创造能 力方面存在发展短板。

尽管广东省在全国创新综合能力方面占据领先位置 ,但湾区内部 创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从大湾区各城市 R&D 投入与产出数据来看,深圳 R&D 投入与研发投入强度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也远远领先于湾 区其他城市。尽管广州研发投入总量达到 532 亿元,但研发投入强度 仅为 2.48%。从大湾区内地 9 城市先进制造业以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 值及所占比重可看出,深圳在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方面大幅领 先其他湾区城市,东莞、佛山则依靠制造业传统优势在先进制造业发 展中表现突出,而广州则相较落后,以科技创新改造规模庞大的存量 传统制造业仍需加紧脚步,但广州丰富的科研、教育资源以及发达的 服务业体系将为高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湾区内部边缘城 市如肇庆、江门等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所占比重都较低,与湾 区其他城市差距进一步拉大。

1  粤港澳大湾区研发投入与投入强度比例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 9 城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及比重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 9 城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及比重

2.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联结网络

以 2018 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默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创 新的经济效应给予了充分论证。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应被视作是经 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知识溢出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效应是生产率提高和 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也是区域经济集群化发展的基础。在建设大湾 区创新产业集群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城市群的创新外溢及规模经济效 应,同时也要避免区域发展中资源过度集中所产生的极化效应, 实现城市功能和产业分工的合理分布。目前区域经济发展逐渐呈现网 络化发展趋势,城市群的联结日益增强,这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集群 规划提供了新思路,也符合世界级大都市群的发展规律。

针对大湾区城市创新集群的空间联结与知识溢出效应分析 ,本文 构建了大湾区区域创新引力模型,根据港澳数据可得性选取了 2005年以及 2015 年数据动态比较大湾区创新联系空间格局的演变。该模 型以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指标衡量城市综合创新能力 ,并以城市空间 距离作为创新溢出效应主要变量,通过城市之间创新联系强度计算, 可量化区域创新总体空间格局。模型一方面反映了大湾区城市创新联 结历史变化趋势,另一方面也分析了各城市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功能角色,为今后构建大湾区创新集群规划、打造区域创新枢纽提供决策 参考。

4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联结空间格局演变

                   

上面左图为 2005 年数据,右图为 2015 年数据,线条粗细代表引 力强度。根据模型结果对比可看出,大湾区城市创新网络联结越来越 紧密,联结强度增长已十倍有余。 2005 年创新联结强度最大的是深 圳香港区域,其次是广州佛山的区域联结。而 2015 年数据表明, 除了深圳香港、广州佛山两大城市联结外,广州东莞深圳 香港的联结明显变强。而这一变化也进一步验证粤港澳大湾区制定《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政策的现实意义。根据一廊十核规划,广 深科技走廊将沿着粤港澳大湾区东侧联结广州主城区、东莞松山湖、 深圳主城区,并依靠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珠三环高速东段 、穗 莞深城际、广九铁路等复合型交通要道形成一个创新要素聚集 、空间 联结、产业联动的创新经济带。此外,创新产业带将聚集包括广州大 学城国际创新城、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深圳高新区等创 新能力和潜力最强的十个区域。区域内部除分布有技术和行业地位领先的龙头企业外,也将聚集大批具有创新潜力的 "独角兽"企业。大湾 区一廊十核规划不仅强调区域创新的聚集能力 ,还合理分布各创 新节点,避免中心城市资源过分聚集,并能有效形成区域创新产业协 调发展。

针对区域内各城市的创新联结数据(表 3)可看出区域创新网络 中心城市发生了变化。 2005 年香港占据近一半的对外联结比重,作 为粤港澳地区创新中心发挥了重要的对外辐射作用。而 2015 年,内 地城市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地位逐渐提升,广州、深圳、佛山超越香港 位列大湾区创新联结总量前三,香港的比重下跌较多,广州上涨幅度 较大。广州作为大湾区科教科研中心,具有前沿技术研究以及人才储 备等优势。据统计,广州聚集了广东省近 70%的普通高校、科技人才, 97%的国家重点学科和全部国家重点实验室 ;拥有 84 所高校,在校大学生 105.73 万人,科研机构 152 家,在穗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6人、两院院士 79 人。随着近年来广州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步伐, 广州在大湾区创新集群中日益发挥着创新大脑的作用,但在高新 技术力量转化以及创新成果产业化方面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未来广 州要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创新极,必须要充分利用 区域创新网络资源,做到对内和对外两种资源有效结合。

3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联系占区域创新联系总量比重

此外,根据对大湾区各城市创新对外辐射及对内吸收能力的量化 结果(表 4)对比,湾区内地城市在创新溢出及吸收能力方面均有大 幅提升。2005 年数据表明香港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创新影响较大, 而 2015 年,内地城市广州、深圳、佛山在大湾区创新网络的对外影 响程度上迅速提升,甚至超越了香港。其中,广州、深圳充分发挥了 区域内部双核中心的创新引领作用 ;佛山在创新能力吸收方面排在所 有湾区城市榜首,说明佛山对区域内部创新溢出效应具有较强的吸收 及转化功能。

4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对外、对内联结影响度

3.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集群影响机制

在分析了大湾区区域创新联结基础上,本文通过计量模型进一步 量化区域创新影响机制。由于创新产出受到创新投入诸多因素影响, 对大湾区创新产出影响机制进行定量分析可估算出哪些投入因素对 创新效益存在影响,可以以此确定创新投入的重点和方向。根据大湾 区内地各城市创新历史数据构建创新投入产出模型 ,并考虑创新空间 溢出所产生的效应。在模型中,衡量创新驱动力的主要变量为企业研 发经费支出、企业研发人员、政府研发经费支出、政府研发人员 、对 外投资以及人均 GDP。创新产出则主要由专利数量以及新产品产值作为衡量。我国专利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在我们构建的模 型中细分专利变量将更为直观的区分创新形式与性质。

表 5:创新溢出效应下大湾区创新投入/产出回归模型结果

5 的回归结果表明,在 1%的显著水平下,企业研发费用支出 和政府研发经费支出对创新产出(专利数量以及新产品产值)具有显 著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对大湾区整体的创新产出促 进作用最大;政府研发经费支出也对专利方面的创新有积极促进作 用,但在新产品产值这一变量上并没有产生显著效应;而研发人员、 对外投资与人均 GDP 对大湾区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因此 ,粤 港澳大湾区创新最大的驱动力在于企业创新活力 。根据中国各地区高 新技术企业排名数据,广东省以 33356 家高新技术企业排名全国榜 首;深圳作为大湾区内部创新中心,研发经费 90%以上来自企业,企 业对创新的拉动作用更是有目共睹。此外,在市场力量相对集中的行 业,大企业具有较强的研发优势,在渐进式创新和流程创新方面贡献 较大。但在新兴行业,中小型企业颠覆式创新也为行业、区域整体经 济发展带来活力,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力量的发展对未来湾区经济转型 之路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上述模型对大湾区创新产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为政 府和管理部门提供了制定创新驱动政策和措施的依据 。模型再次验证 了大湾区区域创新能力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企业创新能力 、产业对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方面。结合各城市发展现状来看,深圳已经 发展成为全国创新中心,研发投入水平甚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东莞、 佛山、惠州作为传统制造业中心,近年来在大湾区规划转型中也逐渐 发力,产业逐步转向高端制造业、创新产业等新动能。受经济转型驱 动,这些城市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创新成果在全国范围内表现亮眼。 广州作为区域科研、对外服务贸易中心,今后将会加大创新投入 ,在 发挥其原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对创新产业、智能制造业等投入, 通过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城市群深度融合实现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展望与建议


1.坚持开放与融合的区域制度创新之路

由于存在社会文化、法律法规、市场发达程度等各方面差异 ,粤 港澳大湾区区域融合发展的复杂性要远超其他国际湾区 。大湾区制度 创新的核心就在于要在一国两制三关税框架下克服区域行政壁垒 与跨境分隔、探索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道路,这需要加强区域沟通协调、 全面推进粤港澳三地互利合作。目前粤港澳三地在基础设施方面已实 现互联互通,但在决策与协调机制方面还需要加强融合 ,保障粤港澳 三地人员、资金、物流、技术以及信息的高效流动。具体来说,可通 过推动贸易便利化、搭建新型合作平台、探索多元化合作模式等方法 推进湾区城市群的深度融合。

2.发挥产业协同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湾区作为世界制造中心拥有世界级的制造业体系和硬件设施。 在以创新经济驱动、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带动下,大湾区未来应有效利 用现有的制造业优势,一方面向高端产业链转移,另一方面也要充分 发展金融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经济。具体来说,深圳将继续发挥创新中心的龙头带动作用,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信息 技术的发展,传统制造业将会借助于新技术的渗透作用进一步转型升 级,过去东莞、佛山等制造业中心目前正朝着智能制造的方向发展 。。 此外,生物制药已成为湾区一些城市支柱型产业。如深圳从 2009 年 开始就重点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华大基因为代表的高新生物医 药企业已具备世界级专业技术水平。广州也积极布局生物制药产业发 展,一些大型生物制药研发中心及生产中心已选择落户广州 。香港将 利用其科研、金融服务平台优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市场的深 度融合。澳门则具有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潜力 ,将带动周边地区 第三产业发展。目前,围绕区域内核心城市构建的特色产业链逐渐形 成,中心城市对外辐射以及经济集聚能力都较强 ,但中心城市之间的 经济联结还处于相对较弱阶段。在未来区域经济规划中要充分发挥城 市产业特色,根据城市产业空间格局以及相互联结特点构建不同的产 业经济带,实现产业布局合理分工,带动大湾区产业集群联动发展。

3.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加强创新网络建设

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今后发展的主要 驱动力。凭借着发达的外贸经济、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良好的营 商环境,大湾区创新综合能力在近几年有了质的飞跃 ,综合创新能力 处在全国领先水平。区域创新能力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企业创新能 力、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能力等。区域内部核心城市深圳已经发 展成为全国创新中心,并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除了众多国际级创新巨 头,深圳也成为创新型独角兽企业聚集地 。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互联 网金融、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等新兴行业,为城市带来源源不断的创 新活力。除了自身创新优势外,深圳与香港的创新交流与互动也逐渐 加强。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 2018 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深圳香港地区创新能力超越旧金山 、巴黎、伦敦等国际创新中心跻 身全球第二。香港作为国际重要的商贸平台及科技交易中心 ,将会为 大湾区其他城市提供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与国际金融等服务 ,而 香港自身科技创新的发展也将会越来越依赖于内地市场与区域创新 网络。除了深港创新枢纽外,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计划延长至香港、 澳门。创新走廊将会充分发挥广州科研资源和人才储备优势 、东莞制 造业基础、深圳企业应用创新能力,再结合港澳地区国际化创新资源 , 这一创新集群将会发展成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造中心的主要载体。

创新离不开人员、资源、市场、政策等创新生态环境支持,大湾 区创新网络要围绕区域产业链需求构建 ,从源头创新到创新成果转化 应用建立起完善的创新链条,通过协作机制做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 度融合,以创新引领区域产业升级。除了产业创新层面外,大湾区要 发展成为全球创新中心还需要积极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 。政府应给予 一定的政策激励,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创新孵化 加速器以及优化创新流程,为企业与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4.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

除了经济发展机会外,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打造宜 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随着粤港澳三地城际交通网络完善, 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大湾区“1 小时生活圈也逐 步形成。除了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外,大湾区各城市在住房、教育、 医疗等生活设施与服务方面的不断完善也将大大提升大湾区城市竞 争力。

当前城市化进程发生革命性变化,发展智慧城市成为各地区 政府城市建设和规划的主要目标。借助科技创新力量对城市空间进行 数字化改造,大湾区众多城市已成为全国建设智慧城市典范 。通过城市间技术与基础设施的融合,大湾区将会打造成为一个智能互联 、城 市功能高效运转的大型智慧城市群

此外,大湾区产业发展需要兼顾环境保护需求 ,通过产业升级和 区域协作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共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家园。

5.持续推进对外开放,将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经济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已初步具备世界一流城市群雏形 。作为我国对外贸 易最活跃地区以及最具国际视野的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一直以来都是 引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主要力量。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 下,大湾区要配合国家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战略目标 ,充分发挥大 湾区在一带一路的枢纽作用。粤港澳三地需要深度合作,携手走 出去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完善对外开放合作平台,通过产业升级积 极迈向国际分工体系高端,将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经济平台。


点击下载PDF全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QQ客服1 QQ客服2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