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下一个硅谷”: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经济发展前景与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观察系列(三)
英飞咨询 欧阳梦春 文韵
近日,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对外发布《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根据对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五个指标体系的评价,广东省综合创新能力连续第二年居全国榜首。而城市作为科技创新活动主要阵地,在我国建设创新驱动型经济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核心就是推动湾区内部创新集群发展,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伴随国家创新战略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深圳、广州纷纷提出打造世界级创新中心目标,湾区整体定位更是对标旧金山湾区,朝着“下一个硅谷”目标发力。旧金山湾区作为全球科创中心,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硅谷创新体系的建立与推动。大学与企业的创新双驱动模式再加上资本力量为旧金山湾区迅速发展成为世界顶级湾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转型之路同样也瞄准了创新发展路径,那么大湾区离“下一个硅谷”还有多远?区域内各城市创新机制存在哪些不同?本文根据大湾区区域内部创新投入、产出数据,整理概括区域创新发展的总体格局与主要特征,在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基础上探索区域创新形成机制,为大湾区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更为深入的数据分析与决策参考。
来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英飞咨询整理
近年来,广东省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研发投入、技术转移以及创新载体等多个方面领先于其他省份地区。2017年全省研发(R&D)投入经费支出达2343亿元,同比增长15.2%,这也是2016年广东研发投入总量首次跃居全国第一后,总量连续两年保持全国首位。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比高达88.9%,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2万家,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GDP比重达51.02%,企业成为区域经济创新主要载体。
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英飞咨询整理
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英飞咨询整理
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领域研究讨论重点。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提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将知识和技术创新看作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对知识与技术创新等经济内生变量的大力投入则是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核心。从大湾区各城市R&D投入与产出数据来看,深圳2017年R&D投入达977亿元。除了总量数据,国际上还常用研发经费占GDP比重来衡量地区研发投入强度。从数据来看,深圳研发投入强度为4.34%,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也远远领先于湾区其他城市。尽管广州研发投入总量达到532亿元,但研发投入强度仅为2.48%。全国范围来看,根据此前公布的全国主要城市研发投入统计数据,深圳与北京、上海位居全国研发投入第一梯队,广州研发经费总量低于天津,与苏州、武汉等新兴城市研发经费差距也在缩小。值得注意的是,广州研发投入强度仅排名全国17位,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整体研发水平也落后于长三角地区城市。
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2018,香港政府统计处2017年数据,澳门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2015年统计数据
根据2017年各城市创新产出数据,深圳在专利数、新产品产值方面大幅领先。历史数据表明,近十年来深圳与广州在创新研发投入与产出的差距逐步拉大;东莞创新成果转化方面进步明显,2017年新产品产值要略高于广州,在大湾区中东莞作为创新应用中心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广州作为商贸中心,在工业产业方面存在明显短板,科研方面也与北京上海高校科研机构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广州市政府已经意识到创新能力方面的短板,加大研发投入的任务已被写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计划到2020年广州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达到3%,但值得指出的是,这一比例也仅是达到目前武汉、南京、杭州等城市水平。
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英飞咨询绘制
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英飞咨询绘制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湾区区域创新形成机制以及创新经济驱动力,笔者根据大湾区内地9城市创新投入、产出的相关历史数据构建回归模型。衡量创新驱动力的主要变量为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企业研发人员、政府研发经费支出、政府研发人员、对外投资以及人均GDP。创新产出则主要由专利数量以及新产品产值作为衡量。在我国,专利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在我们构建的模型中细分专利变量将更为直观地区分创新形式与性质。
从回归结果可看出,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对创新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经济学界现代创新理论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就曾强调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具体来说,企业的研发投入既能促进本企业技术、生产的革新,这些创新成果也能溢出到其他企业并促进行业、整体社会经济的创新,形成知识溢出效应,使得创新收益递增。粤港澳大湾区在创新各项指标中的数据也验证了大湾区企业创新的活力。深圳作为大湾区内部创新中心,企业对创新的拉动作用有目共睹。有数据显示,深圳的研发经费90%以上来自企业,与北京、上海创新模式有本质上的区别。深圳市高科技企业代表如华为、腾讯、中兴、比亚迪等企业已成长为世界级企业,极大推动本地创新经济发展。在市场力量相对集中的行业,大企业具有较强的研发优势,在渐进式创新和流程创新方面贡献较大。但在新兴行业,中小型企业颠覆式创新也为行业、区域整体经济发展带来活力。因此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力量的发展,对未来湾区经济转型之路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此外,政府研发投入也对专利方面的创新有积极促进作用,但在新产品产值这一变量上政府研发经费投入并没有产生显著效应。除了企业、政府研发投入外,人均GDP对创新产出也有较为显著影响。除发明专利外,人均GDP对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以及新产品产值均有正向影响,经济、产业发达地区创新产出及成果转化效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