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珠三角到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转型路在何方?--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观察系列(一)
英飞咨询:文韵 (本文发表于新浪财经)
图1:广东省产业GDP构成(单位:亿元)
来源:广东统计年鉴,英飞咨询整理
然而,进入21世纪初,长期以来珠三角所依赖的传统要素推动型经济发展模式局限性逐渐显现。2007年以来珠三角地区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攀升,加之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影响,珠三角出口导向型对外贸易经济受到严重挑战。从2014年至今,作为全国贸易大省的广东省对外贸易却连续出现疲软状态(图2)。2018年更是因为国际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出口贸易出现负增长,截止至2018年8月,广东省年度出口累计总额为2.66万亿元,同比下降0.4%。在大湾区各城市出口份额中,深圳占据最大比重。但是深圳近几年出口额也连续出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作为世界制造中心的东莞2017年出口额达591亿美元,东莞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图3)。
图2:广东省进出口贸易总额(单位:亿美元)及变化%
图3:2017年大湾区内地各城市进出口额(单位:亿美元)
从贸易结构来看,广东省进出口贸易主要以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为主,出口占据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约35%(图4)。而出口结构则主要以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为主,该类产品出口占据全省高新技术产品总出口额76.7%(图5)。但是,广东作为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大省并不意味着这一地区已具备较强的高新技术创新能力。从贸易主体来看,外资企业仍然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体,加工贸易依然占据较大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附加值较低。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业对于外部市场及资金的依赖性将会成为其自身发展的桎梏。自2013年以来,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进一步收缩,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出现一定程度下降。可以预计,受美国今年加征关税影响,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将会受到较大冲击,出口对全省GDP的贡献率将会有所下降。外部贸易环境的严峻性对广东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提出了挑战,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内需及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模式将成为大湾区未来发展规划重点。习近平主席近日在广东省考察时也多次强调,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发展实体经济至关重要,必须要依靠自力更生手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广东省政府也明确提出多渠道扩大内需、大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增长的目标。
图4: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单位:亿美元)及占比
来源:广东统计年鉴,英飞咨询整理
图5:2017年各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单位:亿美元)
图6:2017年各项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单位:亿美元)
图7:大湾区内地各城市GDP(单位:亿元)
来源:广东统计年鉴,英飞咨询整理
从各城市产业构成看,地区生产总值较高的发达城市地区第二产业占比均较高(图8)。佛山、东莞及惠州等城市承担着广州、深圳制造业转移的产业布局任务。而广州则继续发挥对外服务贸易中心作用,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比高达71.02%。相较于其他城市,GDP产值较低的肇庆、江门地区其产业构成中第一产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未来可在第一产业规模上发展现代农业。此外,深圳在内地城市群中的领先优势继续扩大(图9)。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022.73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6%。佛山近几年经济表现抢眼,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4335亿元,赶超广州排名大湾区内地城市第二。除了其传统的轻工业优势外,佛山在机械设备等工业制造行业逐渐发力,产业布局日渐合理。除了深圳、佛山、广州和东莞,其他大湾区内地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相比较还有较大差距。
图8:大湾区内地各城市产业构成
来源:广东统计年鉴
图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亿元)
来源:广东统计年鉴
图10:大湾区产业布局
来源:英飞咨询整理绘制
作为我国最早对外改革开放的地区,珠三角地区具备改革创新的制度优势与良好的经济基础。从珠三角到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是我国发展世界级城市创新集群的顶层规划之一,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目前我国进入质量经济发展时代,大湾区经济转型的关键点就在于如何建立起以自主创新为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与以前珠三角与港澳合作不同,“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更是强调开放和融合,大湾区发展的主要任务还在于消除大湾区内部不均衡发展,实现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这为大湾区提供新的战略机遇。